到20世纪中叶为止,油画颜料已经被画家们使用了超过5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泛应用的现代合成颜料开启了艺术表现的新时代,艺术家们把新型颜料,例如丙烯颜料,看作一种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表现生活的新媒介。
法国艺术史学家托马斯·施勒赛尔(Thomas Schlesser),同时也是《美术》杂志的特邀记者以及电台的专栏主持人。作为“艺术与政治”这个方向的专家,他的著作《艺术面对审查——五个世纪的查禁和抵抗》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投身当前时代的勇气。
瑞士艺术家托马斯·赫赛豪恩(ThomasHirschhorn)以作品“纪念碑”系列献给作家和思想家们,其中第四件也是最后一件作品标志着迪亚艺术基金会(DiaArt Foundation)悄然回归纽约。
过去的五年间,3D打印机和3D扫描仪已经成功地制造出了各种玩意儿:从枪支到墨西哥卷饼,甚至功能完整的“肾脏”。艺术圈注意到了此项新技术,艺术家们开始使用这些工具创作那些十年前难以想象的结构复杂的作品;而博物馆正在利用3D技术探索新的藏品保护手段。
谢德庆1950年生于台湾南州,1967年高中肄业,开始进行绘画创作;1970年-1973年,完成三年义务兵役,此后停止绘画,转而创作行为作品;1974年,以非法移民的身份进入美国;1978年至1986年,创作了五件“一年行为表演”作品;1986年-1999年,创作“十三年计划”;2000年1月1日,公开宣布“我存活了”,并自此停止了艺术创作
62年前,刘香成生于香港,年幼时返回福州,16岁再经香港前往美国求学定居。1976年,《时代》派他回到中国。在这里,他扮演着某种意义上中间人的角色,用照片向西方输出一个半梦半醒的国度。
“书画不可论价,士人难以货取”,11世纪的北宋书画大家米芾曾作此断言。实际情况呢,不说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众所周知的以尺论价,素以狂傲著称的八大山人也会接受定制,为了按期完成而焦虑不安。至于是否“难以货取”,就看是不是对个人胃口了,郑板桥可以为一顿狗肉欣然挥毫,徐渭在八升美酒、一百只螃蟹和一条羊腿之后意之所至、“指生风雷”,除了美酒、佳人、香花这样风雅的“诱饵”,甚至水泥、丹药等,都可以用来“诱惑”画家作画。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BY MAZZYBOX & JILI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