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家,美国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学者之一。曾于2014年6月策划了27位中国年青艺术家在美国佛罗里达Tampa美术馆的群展,并在美国4个美术馆巡展了一年。
1989年,一群活跃在纽约艺术圈的女艺术家联合起来,揭露这个行业里的男性至上主义和画廊、美术馆对女性艺术家的歧视。她们自称游击队女孩儿(Guerrilla Girls),面戴橡胶制的大猩猩面具以掩盖自己的身份。若中国的女艺术家中也出现“游击队女孩儿”,对中国艺术圈来说会意味着什么呢?
2004年,新媒体策展人芭芭拉·伦敦(Barbara London)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划了《今日中国》(China Now)艺术节。在这场展览中,我看到了徐震的作品,他将摄像机设在人流众多的上海闹市,记录下人群在听到艺术家大声怪叫后回头一探究竟时或惊讶或恐慌的表情;还有宋冬早期实验作品,他以碎镜子的反射捕捉中国街头风貌。这些影像全然粉碎了我对中国怀有的种种陈旧猜想。这些极富才华的影像艺术家们运用折射、碎片化或是瓦解重构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种种光怪陆离的大城市景观。
围绕着中国的YCA(Young Chinese Artists,中国年轻艺术家)一代有一些成见。他们通常被称为“小皇帝”,这是比“被宠坏的小鬼”更礼貌的说法。他们是“计划生育”和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结果——游离、特权、不关心政治以及自恋。但是,通过过去三年中与年轻艺术家们的接触,我发现他们绝对不是被宠坏或者疏离的一代。相反,我发现他们的视野是全球性的,在材料的运用中充满创造性。他们正在发展出中国艺术的新词汇,我将其称为超越国家界限崇尚个人表达的“后中国人”(post-Chinese)。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BY MAZZYBOX & JILI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