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中文版》创刊主编,著有《窑变798》。参与策划《艺文中国》和“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曾在《商业周刊/中文版》《经济观察报》任职。
这股抗议浪潮从美国席卷到欧洲,那些代表权力意志的历史雕像,成为了抗议者们攻击的目标,虽然关于种族问题与历史雕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市场“过度”发展,新兴藏家不断涌入,大型画廊的扩张正在改变原有的生态……在近年极具变化的全球艺术环境中,听听在艺术市场前沿工作了30年的观察家乔治娜·亚当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以及她的多年观察和艺术市场分析方法。
但愿在这个时代,能出现更多像斯福尔扎公爵这样的赞助人、更多像弗朗切斯科和安德烈亚这样的的同道者。回到那样一个时代,在诸多的文艺复兴人中,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巨人的养成并非偶然。
“画廊去年全年在亚洲的销售额翻了一倍,亚洲地区的业务额目前占据我们总业务额的20%。因为香港空间的开设,与往年相比,我来往于香港与欧洲也更为频繁,与亚洲藏家们的关系也更为紧密。现在豪瑟沃斯每年参与5场亚洲的艺博会。” 巴塞尔香港开幕前一日,在H QUEEN'S 大楼豪瑟沃斯画廊遇到其创始人伊万·沃斯(Iwan Wirth)时,他对于画廊在亚洲的表现非常乐观。
从台场Palette Town的teamLab Borderless到丰洲的teamLab Planets…… 这趟特别安排的行程,是从触觉、视觉到听觉……感官被不断挑动的一夜。
田晓菲所著的《神游》,其副题是“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在这本书中,她将中古时代与19世纪的中国的行旅写作并置在一本书中,“这两个时代,在很多意义上都是‘翻译’的时代。”前者是佛经在中国大量被翻译的时代,而在19世纪,英文、法文和日文书也大量被译介到中国,所谓的‘行旅’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智力和精神的漫游”。她对这两个时代的描述,“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施用在现代中国。”眼下我们所处的世界,正经历新一轮下坠和重启。“在这个世代,疆域变得具有穿透性,界限被跨越;人们从许多地方来,到许多地方去,甚至穿行在不同的时间。”穿行者将一次又一次远离故乡,而在远游和迁徙的路途中,归宿在哪里?终将提上日程。
1967年,艾伦·金斯伯格在金门公园 Human Be-in 的集会朗读他的诗歌;学生们聚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体育场,抗议刚刚上任的加州州长罗纳德·里根……半个世纪后,60年代留下的回响以展览“嬉皮现代主义:为乌托邦而战”呈现在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 “现代主义”不仅仅是理性与科技,它还包括现代主义反理性的“分支”;另一方面,“嬉皮士不仅仅只是指那些吸大烟,到处跳舞和倡导 DIY 生活方式的人;‘嬉皮’的另一面是斯图尔特·布兰登和他创办的《全球概览》”,身为博物馆馆长的 Lawrence Rinder 在访谈中说,“他代表着全球化思考,以及那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富有革命性的想法。”我们谈到一座接纳最多平民精英的大学与博物馆曾经的活力。而包容反抗者、流亡者和实验者的伯克利,在导向右倾和封闭的美国政治环境中,除了抗议和学生运动,还能为未来带来什么?则是留给现实待解答的新问题。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是研究中国明代艺术史绕不过去的名字。2014年,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他策划的展览“明朝盛世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40年来柯律格致力于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是明清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完成了《长物》《雅债》《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等著作。谈起历史上的晚明帝国,他说,“它可以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也可以离我们非常遥远;它可以看上去非常光明,也可以非常黑暗。这是中国与欧洲共同的16世纪。" 柯律格认为应将中国艺术史研究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与中国的明代对照的是,“这段时期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年代。那个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代’,也是我们的‘明代’。"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BY MAZZYBOX & JILI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