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中文版》由现代传播集团与 The Art Newspaper 的国际出版方 Umberto Allemandi 出版社合作推出。2013年3月创刊以来,在中国艺术领域的爆发期,以其国际性、专业性与前瞻性的发展定位,取得了长足而迅速的发展,不仅成为华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艺术媒体,同时推出的数字版“艺术新闻iArt”也是移动客户端下载量最大的中文艺术媒体,每日更新的数字媒体App “iArt艺术新闻”与微信公众号“艺术新闻中文版”在艺术圈具有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力。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中文版》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甲2号中国红阶1座4楼 邮编:100027
4/F, No.A2, China View, East Gongti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7, China
Tel : (8610) 6561 5550-373
E-mail :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国际客户 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安娜 Anna An

TEL: +8621 63353637 x 696

EMAIL: anna@modernmedia.com.cn


国内客户经理 DOMESTIC ADVERTISING

虞萱萱 Shell Yu

TEL: +8621 63353637 x 685

EMAIL: yuxuanxuan@modernmedia.com.cn

interview|专访 本周艺术家 | 周力个展在伦敦:用旋律般的线条营造抽象的“桃花源”

我和线条,或者我和整个作品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状态。有时候是线条随着我的思绪走,有时候是我随着线条的状态走,线条有时候就像是有生命的,有性格和意志的,我也要去聆听它。

interview|专访 本周艺术家 | 刘小东:时间是个谜团

时间使一幅画拥有美感,也赋予了人们对于一幅画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interview|专访 chi K11美术馆再现了张恩利的工作室,还有奥斯卡·穆里略的飞行剧场

“虽然张恩利和奥斯卡·穆里略来自完全不同的地域,但两人并没有受到这种身份的影响。策划这场展览的出发点是两位艺术家在创作概念上对空间都有很高的敏锐性”。

interview|专访 伪作大师沃夫冈·贝特莱奇专访:“我是艺术史的一部分”

沃夫冈·贝特莱奇(Wolfgang Beltracchi)是近几十年来最为大胆的艺术造假者之一。2011年,德国法院作出判决,沃夫冈因将14幅自己创作的赝品以4500万美金的价格兜售而背上造假行骗的罪名。这场风波席卷了整个艺术界。在35年的时间里,贝特莱奇伪造了约300件作品,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马克思·佩希斯泰因(Max Pechstein)、安德烈·德兰(André Derain)、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毕加索、高更、莫奈等艺术家。他的画廊主科蒂斯·布里格斯则将他形容为“艺术世界的罗宾汉”。贝特莱奇曾凭他的伪作使艺术市场陷入极度混乱,他们为失控的市场提供了一面镜子,购买艺术品就像投资股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正不断有人渴望获得贝特莱奇亲自署名的作品。在威尼斯,贝特莱奇接受了《艺术新闻/国际版》的专访,谈及伦理、艺术市场,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伪作制造者等争议话题。

interview|专访 以“包裹”定义了大地艺术的克里斯多,他造的“马斯塔巴”正漂浮在伦敦

“这些作品此前鲜为人知。展览中有20世纪50年代非常不起眼的早期雕塑作品、巨大的桶型雕塑、从未实现的美术馆项目、与作品《铁幕》(Iron Curtain)相关的记录文档。”

interview|专访 一千零一叶丨失而复得西西里

这是一趟不可预期的行程

interview|专访 从“世界剧场”归来,与田霏宇谈成立10周年的UCCA如何重启

十年前的11月4号,是UCCA第一个公共开放日。十年以来,这里举办了一百四十多场展览,三千多项公益项目,接纳了五百多万观众。十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也已经走入了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之间的边界与差异,正在模糊以至消弥。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当代艺术美术馆标准规制的UCCA,在十年后的今天,也转换了新的投资人。刚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结束了“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策展工作的UCCA馆长田霏宇,在美术馆十周年庆典之前,与《艺术新闻/中文版》展开了这次访谈。

interview|专访 十年前萨拉·莫里斯拍摄了有未来感的《北京》,现实之后追赶了上来

美国艺术家萨拉·莫里斯(Sarah Morris)的大型个展“奥德赛”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这场展览汇集了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创作的所有影像作品,并且同时呈现多幅莫里斯的绘画、素描、海报作品

interview|专访 展望:在解构与重构之间造就他的现代乌托邦

展望是中国当代艺术圈为数不多从上世纪90年代活跃至今的、也是最首先被西方注意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以自己的雕塑作品著称,但却反感任何“标签”,而他所尝试的艺术形态也涉及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等。不喜欢被定义的展望在创作中始终求新求变:运用尖端技术但不囿于科技、融贯东西古今但不被裹挟、在批判社会时尺度宽广、在思索本原时寻求深度——破而后立,在质疑的同时包容一切轨道外的理解与尝试,他的创作仍在流动中不断发展。《艺术新闻/中文版》与这位声言一直在“悬崖边跳舞”的艺术家进行了长谈。在龙美术馆,展望迄今为止的最大规模个展“展望:境象”仍在进行中。

interview|专访 从洛迦诺到卡塞尔:不妥协的王兵让欧洲看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坚持

8月12日,中国艺术家、纪录片导演王兵凭借影片《方绣英》获得第70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金豹奖(Pardo d'oro),美国娱乐产业行业周刊《综艺》(Variety)评价此纪录片“反常地短,但一如既往带有王兵式的坚定、质疑和不妥协”。这是王兵拍摄纪录片十余年来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但却并不是他第一次获得国际范围内的关注。他长达9个多小时的纪录片《铁西区》被英国电影学会评为影史上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而他的《方绣英》与《15小时》今年参展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期间于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放映,放映结束后,这件长达900分钟的影像作品也随即被该馆永久收藏。此前,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放映计划“山间电影院”带来了王兵的四部影片,《艺术新闻/中文版》在此期间与王兵谈起了《方绣英》、《15小时》和《三姊妹》,以及他对纪录片的看法。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BY MAZZYBOX & JILIN CHEN